不仅天马行空脑洞大开,而且信息量巨大,根本不给观众喘息时间,一波接着一波往观众脑子里塞——最后,引爆。
电影,真的那么简单吗?
电影,讲述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吗?仅仅只是乔尔和克莱门汀的爱情故事?
细细想来,思绪汹涌,整部电影没有闲笔,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包罗万象,信息量远远出想象。
当字幕出现的时候,在温柔而苦涩的旋律里,他们终于能够穿一口气。
在大屏幕那并不明亮的昏暗观影里,宛若一个窗口般,从现实通往电影世界,尽管电影已经落下帷幕,但他们依旧遗留了一缕思绪在大屏幕里,在那个充满想象力充满可能性却又完全和现实接轨的世界里,放任自己浮浮沉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也许,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在乔尔和克莱门汀两位主角之外,每一位登场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值得推敲并且经得起推敲。
霍华德医生和玛丽。
一个倾慕权威的“学生”,这个学生可能是玛丽这样的女孩,偶尔也可能是年少无知的男孩,仰望那些权威的存在,他们的知识、权力、地位、专业等等远远过金钱和外表等等肤浅条件所带来的吸引力。
于是,像玛丽这样的学生,飞蛾扑火地,一次又一次燃烧自己粉身碎骨。
而霍华德医生看似拒绝,却总是欲拒还迎,既要又要,他们看似权威的外表底下,其实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孩子——从医生在斯坦面前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自己的反应就能够看的出来,他们只是试图从那些仰慕倾佩的目光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能量。
请。。。您。。。。收藏_6Ⅰ9Ⅰ书Ⅰ吧(六九书吧!)
霍华德医生真的“爱”玛丽吗?
未必。
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享受玛丽一心一意关注自己的目光,享受玛丽完完全全推崇自己乃至于崇拜自己的目光,他的骄傲和自尊在这样的视线里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然后,渴望更多、更多,因为这是他在家里在自己的生活里所残缺的东西。
毫无疑问,这段爱情是电影里花费最多笔墨描绘的一条支线,和乔尔、克莱门汀形成互文,因为玛丽删除了记忆却还是踏入同一条河流,重蹈覆辙,不仅再次让自己出丑,而且再次心碎,最后狼狈逃跑。
最最重要的是,查理-考夫曼通过玛丽和霍华德医生的这段情感,完成点题。
在乔尔公寓里,斯坦离开之后,玛丽一直在试图让霍华德医生对自己刮目相看,滔滔不绝地展现自己。
其中,就包括亚历山大-蒲柏一诗。
“纯洁善良之人如此幸福,世人忘却、忘却世人,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祈祷应验,愿望成真。”
简单来说,点题。
查理-考夫曼没有选择乔尔和克莱门汀,而是选择玛丽之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又是一个惊喜:
人们,总是向往完美,完美象征永恒、完美代表坚不可摧、完美代表心想事成;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错误、遗憾、伤害、残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人们可以选择逃避,人们可以选择遗忘,但人们还是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辙,陷入自己性格缺陷的窠臼里。
某种程度来说,玛丽和霍华德医生的结局,那才是查理-考夫曼相信的现实。
在电影里,查理-考夫曼仅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段关系的全貌,并且和乔尔、克莱门汀形成呼应,这一份控制和布局的笔力,当之无愧鬼才的名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