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李承乾看到的,体会到的,但是没办法和裴西说。
“孤问你,唐律规定,造反,如何定罪?”
裴西知道吗?当然知道,他可是姓裴,河东裴家的裴。
“谋反罪,本人斩首,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
造反罪,满门抄斩。”
“那孤问你,孤的教令可有不妥之处?”
裴西没说话,沉默就是他的回答。
“孤问你话呢,孤的教令可有不妥之处?”
“没有。”
“去执行吧。”
谋反,就是在预谋阶段,但是还没执行,没有造成什么实际性的破坏。
造反,就是已经起兵了,二者是不同的阶段,对应的,自然就是不同的刑法。
李承乾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人,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些造反的人。
这个硖石关守将,曾经在进攻魏函谷关的时候,就曾对魏函谷关的守将说过,整个谷州都被他们控制了。
而今天李承乾只是用五千人,还都是被招募的乡勇,不是那种常年训练的府兵,就能攻打下来硖石关。
原因就是谷州的东面,有个更了不起的人,谷州的造反派把大部分的兵力,调到东面抵御那个人了。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候的军师,每次打仗必须带着对方。
这个人也是李恪大王,在大唐唯一一个抵触、不想接触的人。更是李恪大王文学道路的指引人。
这个人更是让房玄龄主动和秦王李世民推荐,说他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还自认自己的才学和才能都不如对方的人。
这个人是魏征在大唐唯一看好,并且主动结交的人。
这个人是大唐贵族圈子里的“顶级魅魔”。
这个人是长安“第一情种”,“第一妻管严”。
这个人就是京兆名门才子、兵部尚书、蔡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
杜如晦的一辈子,正好能用他的“名”和“字”来概括。
如晦,的由来,是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句诗中的“风雨”象征乱世,“鸡鸣”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因此,“如晦”一名寓意着虽身处乱世或困境,但仍能保持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晦,就是黑、暗的意思。
克明,就是黑夜过去,白天出来。
如晦为名,克明为字。一明一晦,阴阳平衡。君子外表向暗,谦谦任劳,内心为明,志存高远。
所以光从杜如晦的“名”和“字”就能看出来,他家里的文学功底非常高,给他取了这样一个非常符合儒家君子的名字。
别人都是“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杜如晦不是,他这一辈子就是完美的践行了“如晦克明”四个字。
甚至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完美的概括杜如晦一生。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