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隆万盛世 > 第1220章 摊丁入亩(第1页)

第1220章 摊丁入亩(第1页)

大明帝都,内阁首辅值房里,张居正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事情。

自从前两日魏广德和他见面,提起清丈田亩之事时,魏广德就点出大明人口也是怪事,百余年了,人口居然就没有出现增长,其中暗示可谓非常清楚明了。

张居正自然知道现在黄册存在严重失真,不过相对来说,他对事关朝廷财政的田亩更加上心。

再说,大明人口再多又如何,总归是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各府县丁税都是有额度的。

即便人口暴增,但丁税还是要平摊下去,最后在清丈田亩后就直接汇编入一条鞭法之中,按田地收税。

当然,人口如果清查一下也好,那就是可以摊薄平民的徭役。

毕竟,许多不在黄册中的平民,就躲过了本该他们承担的徭役。

但是张居正依旧不认为有必要如此,只是魏广德提到几年后,朝廷本就该进行一次大造黄册的事儿,利用这个机会,把大明人口重新清查准确,并不会给朝廷带来什么负担。

朱元璋制定了黄册制度,可以说是大明立国以后执行的“最好”的政策,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开始,每十年重新修订一次黄册,百余年间从未间断。

实际上,直到大明亡国,每十年一次的大造黄册都从未中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毕竟执行了二百多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儿,都未曾延误。

而下一次大造黄册的时间,就是万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581年。

虽然魏广德的提议,如果讲真,并不过分,大造黄册肯定就应该按照民间真实的情况造册,但实际上因为大明财政吃进,每次投入到大造的经费其实都严重不足,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问题。

是的,张居正清楚那些黄册是怎么做出来的,许多都是抄,抄过去的。

有些官员在抄录的时候,还会注意把一些年老之人删除,毕竟不可能有一、二百岁高龄的老者还能记录在册,但更多的人则直接原封不动抄下来。

这就非常可笑了。

至于最重要的,也就是各地生员们代替官员下乡实际核查人口情况,也因为官府的补贴不能到位,让那些生员都采用糊弄的办法,根本就没去乡下实际核对、记录各户人口的变化情况。

这种情况下,就算上面有官员想要认真做事,把辖区内人口核查清楚也是不能。

他们拿到的生员报回来的数据,本身就是假的,还如何客观编制黄册。

朱元璋在黄册制度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但无奈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把黄册制度直接给玩坏了。

我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也就知道《赋役黄册》是怎么被玩坏的了。

比如有人叫张三,经商赚钱,于是就买了五十亩地,然后想逃税。

他就可以给里长买二斤猪肉,请他把自己那五十亩地分出四十亩放在四十个穷人的名下。

这些穷人不识字,容易糊弄,填黄册都是别人替他们填,一人多了一亩的税,也不是很明显。

这种虚报信息的方式,就叫做“飞洒”。

除了“飞洒”,还可以使用“死寄”和“投寄”的方式。

所谓“死寄”,就是同乡谁家死绝户了,田亩变荒地,不必纳税了,李四可以把一部分田地放他名下逃税。

所谓“投寄”,就是当时读书和当官的缙绅阶层不需要纳税,李四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登记到他们名下,这叫“投寄”。

登记时可以虚报信息,登记后还可以篡改数据。

比如,李四在登记时,故意把家里人口书写错了,家里明明有五口人,写成四口。

驳查人员一看这里有错误,做个记号,让回去改。

李四再拿到黄册,把人口数改正确了,但同时把自己土地数据也改了,明明有五十亩改成五亩。

黄册交回去,驳查人员再检查,一看做标记地方的错误改正,其它信息已经查过了就不看了,李四成功避税。

不但李四自己可以改,还可以买通别人改,甚至明朝就发生一个案子,运送黄册的人员收了贿赂,车子停在路上好几天,专门等着行贿的篡改黄册。

除了虚报信息篡改数据,还有毁掉黄册,让你无据可查。

当时有个案子,管理人员被买通,把一个黄册撕掉了几页,结果,这人离开玄武湖时被搜身查出来了,作弊失败。

其实,张居正只是想让地方上重新核查田亩,也就是和朝廷已经被玩坏的黄册制度分离。

但是魏广德想要顺带把黄册也重新编制,事情自然就有些复杂了。

别的不说,就算地方上真的把数据报上来,还是真实的数据,但是黄册到了户部还有一道关口,那就是驳查。

黄册上交到户部后,中央需要派人进行数据审核,里册县册府册司册进行横向对比,十年前交的黄册和新交的黄册进行纵向对比,这个步骤就叫做“驳查”。

驳查由国子监的学生负责,一次驳查要用一千两百名监生,花三个月时间完成,算一下平均每人驳查五十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