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 第872章(第2页)

第872章(第2页)

她目视着甘宁的目光,说道:「兴霸,比起收复西域都护府丶南下百越丶北进塞外以及攻占高句丽与扶馀,海上远航建交丶探索大洋彼岸之地,或许更能令大雍治下得到飞跃的发展。」

「可惜此事未必能在三年五载之间门达成,海上出行更是危险重重,一个不慎便是船毁人亡的下场,甚至在这汪洋大海之中若遇倾覆,也绝无可能有人为你收尸。你若真对个中情况心中有数再答应我也不迟。」

甘宁并未犹豫多久,已对着乔琰给出了一个回覆:「请陛下准允我在扬州丶徐州丶青州挑选合适的海军人选,先由近处海航演练。两年之内,我必定先给陛下一支南北之间门横行无忌的水师,届时再行远航,方能保陛下所图之事不失!」

「好!」乔琰拊掌一笑。

有甘宁这句话便好。

他若是因为这份重之又重的责任而忘乎所以,只当这是他就此留名于轩辕阁之中的机会,乔琰只怕当即就能给他丢去寻个地方打磨打磨心性。

但他此刻提出的是先训海军后行远航大业,倒是让乔琰心中安定不少。

她将甘宁所要的这份募兵凭证交到了他的手中,「那我便拭目以待了。」

不过,无论是陆苑开始凭藉着中原已被大雍归于一统的底气,开始收复西域都护府,还是甘宁着手于扩增大舰数量丶招募海军队伍,直到开启远征海航任务,都还得往后排一排。

作为当先要害的,还是稳定到手不久的冀丶青丶兖丶豫四州,并令这归于大雍治下的十三州平安度过元昭二年!

自元昭元年的冬日开始,第二年旱灾复起的迹象已是越发鲜明。

但无论是乔琰还是她麾下之人都并未后悔,她们为何不选择在明年讨伐袁绍和刘辩的邺城朝廷。

按说若是选择此时的话,一来,身处于旱灾折磨之下的冀州青州将能以更为轻而易举地方式被他们收复下来,二来,这出旱灾的影响还可以被推诿到袁绍等人的理政无能身上。

可她并不后悔这个决定。

哪怕她甚至知道会有紧随其后的灾情发生,也并不后悔!

「所幸陛下早在破除那赤气贯紫宫的谣言之时,便已凭藉着仲长公理的昌言将天理与人事区别对待,」程昱说道,「自八月冀青二州克复开始,元直与文和都已各自着手于地方政务,个中筹备之事无论是否已抵郡县家家户户,总能令此间门之民众少几分损失。」

乔琰翻阅着桌案上的各州粮食库存,接话道:「何况,我们如今所面对的情况,比起永初年间门实在是要好上太多了。」

永初元年,也便是邓绥以皇太后身份掌权之时,十八郡国地震,四十一处郡国水灾,山洪爆发频频,甚至有狂风冰雹四方袭击。

各方均言这是邓太后「越阴之职,专阳之权」所致。

相比之下,乔琰所面对的又算什么!

她所能动用的宗族力量人数是少,却绝无任何一方给她拖后腿的存在。

她麾下的能臣干将都已有了两年处置旱灾灾情的经验,而在司隶并州凉州等地,地下水系的开采随时可以为下一年的灾情提供储备资源。

也绝不会有人将那等天象之变归因于她篡夺大汉权柄,彻底执掌天下上。

又哪怕有人因那新提出的婚姻制度变革而对她有一番微词,在更多后来者意图争相上游的潮流之中,他们但凡选择在这尚未触及底线的变革面前非要站在乔琰的对立面,势必会有人趁着这样的天赐良机将他们给挤兑下去。

那么与其将时间门耗费在和乔琰对着干上,还不如看看能否在稳定时局上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以防自己吃力不讨好,反而成了这出天灾面前的牺牲品。

毕竟,在乔琰早前的安排之中就有提到,在天下归一之后,那新一年的科举又将重启。

她会经由此路筛选出一批可用之人,将去年下放的人选中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世家子弟里,位列这些人中的,可不在少数啊。

她语气坚决地说道:「和熹太后能在此种危亡局面之中令政权稳定,我大雍若还不能度过元昭二年的这出挑战,岂不是君臣俱是无能了。」

不过虽说在天灾面前,各州的百姓只怕都已感到麻木了,乔琰还是下达了三条政令。

这也是她早已在攻伐邺城得手之时便已有所盘算的。

其一是,冀青兖豫四州比之其馀各州少了数年积淀,灾变又来,难免有顾之不及之处,当减免五成税赋,为期一年,馀下各州,减免税赋三成,同样为期一年。

此为天下初定的权宜之计。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